7月10日至12日,以“提质向新,智赢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行。今年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之际,汽车行业持续释放增长动能,成为驱动工业经济复苏的核心引擎,但同时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与挑战。
图为2025中国汽车论坛现场。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摄
值此之际,2025中国汽车论坛汇聚政、产、学、研嘉宾同堂,针对汽车产业热点、重点、痛点问题,分享观点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7月10日下午,2025中国汽车论坛闭门峰会举行,受邀参加的100余位重磅嘉宾聚焦“如何推动汽车产业尽快回归良性价值竞争”“如何加快实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建立中国汽车出海核心竞争优势”等核心议题,建言献策。
7月11日上午,论坛举行了首场公开会议——大会论坛,多位行业领导、专家发表演讲。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制造与销售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提振了国内市场信心,更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一张耀眼名片。接下来还应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推动创新、深化转型升级、继续完善产业链、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和着力打造健康的产业生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则强调,面向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新机遇,要深化企业间合作,共同塑造中国汽车产业良好形象,创新合作方式,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推动构建新型竞合关系,携手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培育新的产业价值增长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介绍,今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延续良好态势,多项经济指标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随着电动化加速全球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人工智能新一轮全面兴起,全行业正迈向换道赛车的下半场。产业需进一步促进双碳互认互信,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同时加强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维护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7月10日至12日,以“提质向新,智赢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行。今年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编制启动之际,汽车行业持续释放增长动能,成为驱动工业经济复苏的核心引擎,但同时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与挑战。
图为2025中国汽车论坛现场。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摄
值此之际,2025中国汽车论坛汇聚政、产、学、研嘉宾同堂,针对汽车产业热点、重点、痛点问题,分享观点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7月10日下午,2025中国汽车论坛闭门峰会举行,受邀参加的100余位重磅嘉宾聚焦“如何推动汽车产业尽快回归良性价值竞争”“如何加快实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建立中国汽车出海核心竞争优势”等核心议题,建言献策。
7月11日上午,论坛举行了首场公开会议——大会论坛,多位行业领导、专家发表演讲。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制造与销售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提振了国内市场信心,更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一张耀眼名片。接下来还应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推动创新、深化转型升级、继续完善产业链、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和着力打造健康的产业生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则强调,面向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新机遇,要深化企业间合作,共同塑造中国汽车产业良好形象,创新合作方式,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推动构建新型竞合关系,携手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培育新的产业价值增长极。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介绍,今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延续良好态势,多项经济指标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随着电动化加速全球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人工智能新一轮全面兴起,全行业正迈向换道赛车的下半场。产业需进一步促进双碳互认互信,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同时加强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维护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来自一线的整车、零部件企业高层同样各抒己见。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表示,中国汽车发展到今天,更要注重品牌、创新、管理变革以及质量和服务的升级。”他呼吁,“有关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多一些考核和引导,也希望资本市场能更有耐心,因为汽车企业的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技术突破都需要时间。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认为,随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兴起,用户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汽车已成为承载个性和情感的移动伙伴。深刻理解并精准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提供情绪价值,已经成为当前汽车产品定义和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提出,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和结构性挑战,宝马始终倡导自由贸易,积极发挥桥梁作用。
零部件企业地平线的总裁陈黎明表示,综合来看,我国汽车行业中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拐点已经到来,将迎来快速增长。智能驾驶的硬件、软件都在不断发展,硬件最终会集成为中央计算平台,软件也将集成为AI Agent。
汽车之家执行董事兼 CEO 杨嵩认为,近年来汽车市场呈现‘明增暗降’态势,厂商陷入多劳寡得的困境。在行业内卷持续深化的当下,车企正通过向内降本增效、向外产能出海寻求破局之道。
从7月11日下午起,多场主题论坛全面展开,包括:【主题论坛一】品牌建设与长期主义、【主题论坛二】以ESG打开汽车投资新视角、【主题论坛三】未来已来——中国汽车产业人才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主题论坛四】醇氢电动新引擎,产业共赢新生态——中国甲醇汽车产业生态创新与发展之路、【主题论坛五】汽车企业跨国经营的创新与突破、【主题论坛六】探寻汽车消费市场增长新引擎、【主题论坛七】AI创新引擎,驱动智慧出行新生态、【主题论坛八】智数赋能,“智”检之道——汽车测试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论坛九】识变,应变,巩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优势、【主题论坛十】构建智能化充电运维体系,提升充电运维效率、【主题论坛十一】智驱绿行,策领未来、【主题论坛十二】中国汽车⽂化的创新与发展,各主题论坛就不同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项探讨,回应行业关切。(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