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保险大方分红:财险业务盈利“瘸腿”,靠权益类投资获利,高管持股发大财
最近,港股上市保险公司阳光保险发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全年业绩公告,披露了2024年部分重要业绩指标数据,与数据一同发布的还有2024年利润分配计划决议以及副董事长赵宗仁、执行董事王永文的辞职公告。
业绩发布后,阳光保险低迷多日的股价迎来持续爬升,截至4月3日末,该公司股价报收于3.56港元/股,较公告发布日(3月26日)的收盘价上涨了10.22%。二级市场的积极反响,一方面可能来自止住了两年连跌的净利润表现,另一方面,或许也与阳光保险大方的全年分红有关。
近几年,阳光保险经营业绩表现并不算优秀,财险与寿险分化严重,财险业务盈利空间持续压缩,寿险业务基数不大,这些问题在营利双增的2024年也没有解决。而自身业绩有待提升的同时,阳光保险连年大手笔分红,追究高分红的深层原因,或许与阳光保险2016年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有一定关系。
利息收入减少,财险承保利润跌去78.5%
2024年,阳光保险实现营业收入902.7亿元,同比增加15.4%;实现净利润55.4亿元,同比增加43.3%。两个基础指标增速可观,只是纵向对比,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阳光保险的营收、净利润分别大幅下跌了40.92%、22.91%,基数较低所以2024年的增速较大。事实上,阳光保险的营收仍没有回到2022年的水平,净利润也没有2021年高。
营收端,增长最明显的是投资收益,2024年,受权益市场回暖影响,阳光保险的投资收益为131.34亿元,较2023年大幅增加了145.59%。相应的,总投资收益率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至4.3%;年末投资资产余额为5486亿元,较年初增长14.3%。除了投资收益,保险服务收入也同比增加了6.85%,录得640.04亿元。利息收入作为一项主要收入来源,在2024年出现下滑,同比减少3.46%至95.42亿元。
最近,港股上市保险公司阳光保险发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全年业绩公告,披露了2024年部分重要业绩指标数据,与数据一同发布的还有2024年利润分配计划决议以及副董事长赵宗仁、执行董事王永文的辞职公告。
业绩发布后,阳光保险低迷多日的股价迎来持续爬升,截至4月3日末,该公司股价报收于3.56港元/股,较公告发布日(3月26日)的收盘价上涨了10.22%。二级市场的积极反响,一方面可能来自止住了两年连跌的净利润表现,另一方面,或许也与阳光保险大方的全年分红有关。
近几年,阳光保险经营业绩表现并不算优秀,财险与寿险分化严重,财险业务盈利空间持续压缩,寿险业务基数不大,这些问题在营利双增的2024年也没有解决。而自身业绩有待提升的同时,阳光保险连年大手笔分红,追究高分红的深层原因,或许与阳光保险2016年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有一定关系。
利息收入减少,财险承保利润跌去78.5%
2024年,阳光保险实现营业收入902.7亿元,同比增加15.4%;实现净利润55.4亿元,同比增加43.3%。两个基础指标增速可观,只是纵向对比,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2023年阳光保险的营收、净利润分别大幅下跌了40.92%、22.91%,基数较低所以2024年的增速较大。事实上,阳光保险的营收仍没有回到2022年的水平,净利润也没有2021年高。
营收端,增长最明显的是投资收益,2024年,受权益市场回暖影响,阳光保险的投资收益为131.34亿元,较2023年大幅增加了145.59%。相应的,总投资收益率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至4.3%;年末投资资产余额为5486亿元,较年初增长14.3%。除了投资收益,保险服务收入也同比增加了6.85%,录得640.04亿元。利息收入作为一项主要收入来源,在2024年出现下滑,同比减少3.46%至95.42亿元。
分业务板块来看,阳光保险的寿险和财险业务,在2024年的“分化”愈发明显。财险方面,阳光财险2024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为478.2亿元,同比增长了8.1%;实现保险服务收入482.43亿元,同比增加6.1%,贡献了大部分保费收入。但是,财险业务的净利润在2024年出现了大幅下降——全年实现承保利润1.2亿元,同比减少78.5%,而在2023年,阳光财险的承保利润还是正增长的。
利润贡献大幅下跌的原因,是财险业务的承保成本不断上升,2023年,阳光财险的承保综合成本率就已经高达98.7%,到2024年,综合成本率进一步上升到99.7%,这意味着阳光财险在承保业务中的赔付支出和费用支出几乎与保费收入持平,在承保业务上几乎没有盈利空间,只能通过投资收益等其他收入来源实现整体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公司的承保综合成本率存在一定的“失真”可能性,部分险企出于完成考核指标、粉饰业绩、获取资金等目的,可能会通过延迟赔付、虚增手续费等方式左右综合成本率。企业预警通显示,2024年至今,阳光财险及分支机构一共收到了43张罚单,出现频率较高的违规行为包括“虚列业务套取费用”“拒不依法履行合同约定的赔偿义务”“不实列支费用”“财务数据不真实”,阳光保险应进一步加强财险业务的内控合规管控。
寿险业务方面,2024年阳光人寿一共实现净利润57.13亿元,同比大增78.2%,弥补了阳光信保和其他业务及抵消带来的亏损,是阳光保险盈利增长的主力。不过,阳光人寿盈利大增主要是因为前两年的净利润持续大幅下滑,导致基数较低,而非实质改善。
今年1月,阳光人寿的原保费收入为172.39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4.96%,未能实现“开门红”,同时期,新华保险和太保寿险的原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2%、10.3%。3月,阳光人寿一连撤销高安支公司、灵武支公司等4家网点,线下扩张脚步放缓。
连年大手笔分红,或因高管持股较多
发布业绩的同时,阳光保险还公布了2024年的利润分配计划——拟派发现金股息每股0.19元(含税),合计派发21.9亿元。计算下来,分红比例在40%左右。该计划已经获得阳光保险董事会批准,尚待股东会批准。
仅看已披露数据,2024年阳光保险虽然仍存在财险业务表现不理想等问题,但经营业绩已经重回增长赛道,阳光保险大方分红还说得过去。只是,纵向对比,2023年阳光保险的营收、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分红比例也高达55.4%,在A+H股上市保险公司中,分红手笔仅次于中国人寿。明明业绩表现一般,可以选择适当分红,多留存一些利润提高核心偿付能力等指标,却如此“豪气”,这或许与阳光保险的“员工持股计划”有关。
阳光保险的员工持股计划始于2016年,该年2月4日,阳光保险召开股东大会,向对公司整体业绩与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岗位人员、核心骨干发行及配发4.4亿股内资股,希望可以通过股权激励,吸引核心人才。该计划下的股价认购价格为4元/股。与此同时,员工持股计划还规定,自上市日起,该计划所持的股份要锁定三年,锁定期满后,每年的减持比例原则上也不能超过员工持股计划股份总量的25%。
2022年12月9日,阳光保险上市港股,发行价格为5.83港元/股,成为继2004年中国平安上市后,又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传统直保民营险企。但上市后,阳光保险的股价表现并不算好,上市仅几天便跌破发行价,期间股价起起伏伏,截至4月3日,收盘价为3.56港元/股,较发行价跌去38.94%,也低于员工持股计划的认购价。随着股价下跌,持股的骨干员工也面临着账面浮亏。
目前阳光保险还没有披露2024年完整年报,截至2023年末,该公司参与持股计划的员工一共有3688人,其中,董事长张维功、副董事长赵宗仁,董事李科、彭吉海、王永文、侯惠胜,以及职工监事庄良和部分高管,此外,2023年五名最高薪酬人士都是员工持股计划的持有人,合计通过该计划持有阳光保险29,013,870股股份。从这一方面来看,阳光保险选择提高分红比例,或许也有安抚高管的因素。
除了对股东分红大方,阳光保险对董事的薪酬保障也十分大方。如3月26日宣告因年龄辞职的副董事长赵宗仁,其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持有阳光保险1181万股,2023年的税前薪酬为509.6万元,2022年为670万元;一同离职的执行董事王永文,持有644万股股份,2023年的税前薪酬为633.4万元,2022年为580万元。另一名仍在董事会的执行董事彭吉海,2023年的税前薪酬高达828.3万元;董事长张维功的税前薪酬为574.5万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阳光保险的员工成本为93.49亿元,同比减少4.32%;年末员工人数为50629人,较年初减少6523人。算下来,人均员工成本仅为18.5万元,远低于新华保险、众安在线、中国财险等险企。这里的员工成本指的是险企需要承担的员工薪酬、员工福利、社保公积金、养老金等全部成本,自然也包括董监高薪酬,平均下来,基层一线的个体员工,真实到手年薪或许并不多。
加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