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讯股份)的科创板IPO申请被上交所正式受理的消息传出后,立刻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这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光通信电芯片核心技术多数还是靠国外进口,此次优讯股份此次IPO背负的更多的可能是国产替代、技术突破以及生态重构的终极较量。
那么,优讯股份能否承受这份“使命”之重?要知道优讯股份在承担“行业自救”的光环下,却暗藏着毛利率持续滑坡、供应链受制于人的多重危机,尤其是其“冰火两重天”的业绩曲线背后,更可能密布着太多值得警惕的风险暗线。
更重要的事,公司不缺钱了,最初的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募资8.89亿元,其中8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但在近期答复第二轮审核问询函文件中,这笔资金却被删除。
PART01
销量翻倍难掩盈利缩水/毛利率急速失血
01
盈利能力与利润水平始终是企业IPO绕不过的“一道坎”,也是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表面上看,优讯股份的财报“不温不火”,2024年优讯股份还靠着光通信芯片销量的“爆发式增长”,暂时扭转了2023年的销售颓势。
但细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一繁荣背后,则更多的是“以价换量”的无奈之举。这其中,跨阻放大器芯片的价格跌幅最为刺眼,从2022年1.01元/颗跌至2024年0.61元/颗,降幅高达39.6%。而更为致命的是,“降价”的同时还遭遇了“成本涨价”:主要原材料晶圆的采购价从2022年6815.7元/片飙升至2024年9555.07元/片,涨幅也高达40.19%。
在上游成本猛涨叠加下游售价狂跌的“双面夹击”下,优迅股份的盈利空间被硬生生挤压。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55.26%逐年下滑至2024年46.75%,三年累计蒸发8.5个百分点。
当厦门优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讯股份)的科创板IPO申请被上交所正式受理的消息传出后,立刻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这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光通信电芯片核心技术多数还是靠国外进口,此次优讯股份此次IPO背负的更多的可能是国产替代、技术突破以及生态重构的终极较量。
那么,优讯股份能否承受这份“使命”之重?要知道优讯股份在承担“行业自救”的光环下,却暗藏着毛利率持续滑坡、供应链受制于人的多重危机,尤其是其“冰火两重天”的业绩曲线背后,更可能密布着太多值得警惕的风险暗线。
更重要的事,公司不缺钱了,最初的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募资8.89亿元,其中8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但在近期答复第二轮审核问询函文件中,这笔资金却被删除。
PART01
销量翻倍难掩盈利缩水/毛利率急速失血
01
盈利能力与利润水平始终是企业IPO绕不过的“一道坎”,也是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表面上看,优讯股份的财报“不温不火”,2024年优讯股份还靠着光通信芯片销量的“爆发式增长”,暂时扭转了2023年的销售颓势。
但细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一繁荣背后,则更多的是“以价换量”的无奈之举。这其中,跨阻放大器芯片的价格跌幅最为刺眼,从2022年1.01元/颗跌至2024年0.61元/颗,降幅高达39.6%。而更为致命的是,“降价”的同时还遭遇了“成本涨价”:主要原材料晶圆的采购价从2022年6815.7元/片飙升至2024年9555.07元/片,涨幅也高达40.19%。
在上游成本猛涨叠加下游售价狂跌的“双面夹击”下,优迅股份的盈利空间被硬生生挤压。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55.26%逐年下滑至2024年46.75%,三年累计蒸发8.5个百分点。
而这也意味着,即便销量翻倍,每卖一颗芯片赚到的利润也在“缩水”。“量增利减”的困局,暴露的不仅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被动,更折射出其产品溢价能力的薄弱现实困境,只能靠降价换市场,却难靠技术守利润。
对于毛利率下滑,优讯股份在答复第二轮审核问询函时表示,“整体来看,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下降主要系行业需求变动下销售端主要产品价格下降及采购端部分产品成本上升、客户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合理性。随着行业供需稳定、公司主动策略性调整步入稳定期、晶圆采购成本降低,公司核心产品毛利率有望逐步稳定。未来随着新产品的陆续量产,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改善。”
PART02
供应链困局/话语权缺失的致命短板
02
优迅股份采用模式(无晶圆厂模式),即只负责研发设计与销售,生产环节完全依赖外部晶圆代工厂和封测厂,这种模式本是轻资产运营的选择,却也难免会成为“风险依赖”。
首先是供应商“高度集中”的风险:2022-2024年,公司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均超过80%,一旦一家出现产能紧张、断供或提价,优迅的生产链很可能“停摆”。更令人担忧的是,晶圆、EDA软件、测试设备等核心资源“押注境外供应商”。而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多变、半导体产业链格局动荡的背景下,“卡脖子”的风险如悬顶之剑,随时可能落下。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公司产品不能按期交货或成本大幅上涨,公司的生产经营也将遭受重创。
另外,对供应链的依赖,也直接导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缺失”。这在优讯股份体现的较为明显,观察发现,近一期完整会计年度内,优迅股份的经营性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仅0.2亿元,而经营性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却高达1.4亿元,1:7的悬殊比例,也凸显了其“被动地位”的现状:即既要对上游供应商要先付钱,也要对下游客户要先发货,两头承压下,资金周转的灵活性就会被大幅削弱。这种“话语权跛脚”的状态,不仅影响短期现金流,更会在行业周期波动中放大经营风险。
PART03
产品单一/研发缩水
03
值得注意的是,优讯股份产品线单一的缺点早已显现。招股书显示,在当前四大主力产品中,光通信收发合一芯片是优迅股份的支柱性收入来源,在各个阶段均贡献了85%左右收入。当然,或许公司也注意到产品单一对发展的阻碍,多次提及“多元化发展”,而且也有部分新产品实现量产,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仍然规模极小,远未形成“第二增长曲线”,营收利润仍高度依赖传统产品。
如何扭亏为盈最终实现大规模盈利?增加研发投入实现规模经济同时辅以多元化的发展或是重要方法之一,但理想很丰满,现实或很骨感,当同行都在加大研发投入抢占技术高地时,优讯股份研发投入“逐年下滑”。要知道,对于科技企业而言,研发是“生命线”,尤其是在芯片领域,技术迭代速度快,不进则退。因此,优讯股份研发费用的下降,不仅意味着新产品、新技术的突破难度加大,更可能导致现有产品的技术优势被逐渐稀释。
PART04
控制权迷局
04
翻开优迅股份股权结构发现,公司的控制权问题,堪称一部“混乱史”:自从2013年不再担任总经理后,公司很长时间内陷入了“无控股股东、无实控人”状态;直至2022年11月,柯炳粦、柯腾隆才通过27.13%表决权成为新任实控人,但股权分散的隐患并未消除。
而更复杂的是“创始人家族”的股权纠葛,Ping虽不再直接持股,但妻子于萍萍通过其他公司持有6.30%股权,其姐姐也直接控制了2.08%股权,家族合计持股达8.38%。这意味着,即便新实控人上位,创始人家族仍手握一定的股权话语权。而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市场担忧:此次IPO,是否会因创始人之间的历史纠纷受阻?上市后,股权分散的格局下,是否会再度上演控制权之争?这些不确定性,如同“定时炸弹”,不仅会影响公司治理的稳定性,更会影响投资者对其长期发展的信心。
实际上,监管层对公司内控治理以及管理规范的要求从未放松。历史上也不乏因为公司内部治理不规范,股权混乱等问题而折戟IPO的失败案例。比如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其曾三次冲刺科创板上市,但却因内部控制混乱成为监管典型案例。其核心问题在于长期依赖个人卡进行资金收付,前次申报撤回后仍未彻底整改,这种“屡改屡犯”的内控缺陷,暴露出公司治理层对合规要求的漠视,最终导致三次均以失败告终,
PART05
八千万补流款被删除/不缺钱了
05
在管理层严禁“圈钱式上市”“过度融资”的大背景下,优迅股份的募资计划充满了戏剧系却显得格外“刺眼”:最初的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募资8.89亿元,其中8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但在近期答复第二轮审核问询函文件中,这笔资金却被删除。对此,优讯股份这样表示,“根据公司本次发行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删除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补充流动资金”,新增流动资金需求由公司自筹资金来满足,进而将募集资金的使用聚焦在产业化和研发项目。”
这一来去匆匆的款项,不禁让人怀疑优讯股份的专业性,这种近似“拍脑袋”的方式,也让人对其能否用好募资款项,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让人生疑的是,种种数据表明,公司根本“不差钱”。
但即使删除了补流资金,也难以洗脱其“圈钱”嫌疑。从资产负债率看,2022-2025年上半年,优迅股份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21.09%、13.64%、11.30%、7.50%,2025年上半年更是降至不足10%,远低于同行各期平均值,负债压力微乎其微。
另外,负债压力不大也可以从其他指标反映出来,截至2024年年末,优迅股份呈现出较为稳健的财务状况,货币资金储备规模可观,高达6,805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公司的短期债务仅有85.13万元。而从关键的财务比率指标来看,在2024年年末,公司的流动比率达到了6.23倍,速动比率也达到了4.2倍,短期偿债压力极小。
更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公司还在2022年、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5800万元。前脚给股东分钱,后脚进行IPO募资就向投资者伸手要8000万补流,这种“矛盾操作”,难免让人质疑其募资动机。另外,补充流动资金的本质,也是“支持企业发展”,而非“为过去的分红买单”。当一家公司账上躺着数亿资金、负债率不足10%,却仍要募资补流时,其“圈钱”的嫌疑,恐怕难以用“发展需求”来搪塞。
现代企业管理中,融资本是证券市场的核心功能所在,也是其产品供给的根本基石。若企业并无真实融资诉求,上市的核心意义便也失去了立足之基。倘若一味助推少债乃至无债企业跻身资本市场,一则是对稀缺上市资源的无端虚耗,二则更会放大投资者资金被滥用、挪用的潜在风险,而这既背离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也更是与保障投资者权益的初心相违背。
加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