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频开罚单,中原银行风控短板暴露,年内累计被罚375万元
近日,中原银行洛阳景华路支行被监管处罚40万元,主要系“违规办理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违法违规事实(案由),时任原洛阳银行兴华支行客户经理张晓梅被警告。
在当前金融业环境之下,监管持续强化银行合规主体责任。
01频繁被罚
近年来,银行业监管罚单密集落地,监管彰显了从严整治行业、守住风险底线的决心。
而中原银行频繁的罚单背后,似乎透露出其内部在风险管控及合规性上的短板。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中原银行相关分支行已累计被开出了6张罚单,涉及总金额375万元。
2025年2月,中原银行濮阳分行被罚90万元,主要系“个贷违规流向房地产市场;个贷用于偿还其他网贷;贷款实际用途与合同约定不符”。
2025年5月,中原银行南阳分行因“银行员工违规借用客户资金和出借资金给客户使用;信贷人员核保不尽职导致冒名担保问题”被罚款60万元。
随后7月,中原银行就遭了两次处罚,其中平顶山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尽职被罚款35万元;安阳分行因“贷款资金被挪用于办理质押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服务收费超过公示标准”被罚110万元。
10月9日,中原银行洛阳景华路支行就因上述同一原因也被罚了40万元。同时,时任原洛阳银行兴华支行客户经理路黎明被禁止从事银行业5年。
从罚单具体情况看,中原银行相关分支行被罚款较普遍的是贷款问题,比如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既有自身违规向客户办理贷款,也有围绕贷款“三查”制针对贷款用途所暴露的“贷时审查”,“贷后审查”相关环节失职或未尽责等。
据相关统计显示,2024年中原银行累计收到25张罚单,总被罚了880万元,对一个城商行而言,这并不是小数目。
近日,中原银行洛阳景华路支行被监管处罚40万元,主要系“违规办理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违法违规事实(案由),时任原洛阳银行兴华支行客户经理张晓梅被警告。
在当前金融业环境之下,监管持续强化银行合规主体责任。
01频繁被罚
近年来,银行业监管罚单密集落地,监管彰显了从严整治行业、守住风险底线的决心。
而中原银行频繁的罚单背后,似乎透露出其内部在风险管控及合规性上的短板。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中原银行相关分支行已累计被开出了6张罚单,涉及总金额375万元。
2025年2月,中原银行濮阳分行被罚90万元,主要系“个贷违规流向房地产市场;个贷用于偿还其他网贷;贷款实际用途与合同约定不符”。
2025年5月,中原银行南阳分行因“银行员工违规借用客户资金和出借资金给客户使用;信贷人员核保不尽职导致冒名担保问题”被罚款60万元。
随后7月,中原银行就遭了两次处罚,其中平顶山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尽职被罚款35万元;安阳分行因“贷款资金被挪用于办理质押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服务收费超过公示标准”被罚110万元。
10月9日,中原银行洛阳景华路支行就因上述同一原因也被罚了40万元。同时,时任原洛阳银行兴华支行客户经理路黎明被禁止从事银行业5年。
从罚单具体情况看,中原银行相关分支行被罚款较普遍的是贷款问题,比如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既有自身违规向客户办理贷款,也有围绕贷款“三查”制针对贷款用途所暴露的“贷时审查”,“贷后审查”相关环节失职或未尽责等。
据相关统计显示,2024年中原银行累计收到25张罚单,总被罚了880万元,对一个城商行而言,这并不是小数目。
贷款业务风险频发,已为中原银行这名“万亿级”选手敲响警钟。若不引起重视,潜在风险的持续积累将直接冲击其核心资产质量。
当前,必须将加强合规制度建设与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守住生存发展底线。
02持续收购
公开资料显示,中原银行成立于2014年底,是河南省相关部门主导并最终推动了开封银行、新乡银行、南阳银行、信阳银行、濮阳银行等13家河南地市级城商行的改革重组,通过合并新设方式成立中原银行,原有债权债务由该新设银行承继。
随后仅用了三年时间,2017年7月,中原银行在港交所上市。
2022年5月经监管批准中原银行吸收合并了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不过,其收购合并的步伐并未停止!
10月20日,中原银行发布《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通告》,宣布拟以现金收购濮阳中原村镇银行、孟津民丰村镇银行、栾川民丰村镇银行三家村镇银行,并将其改建为中原银行的分支机构。
该议案已获董事会审议通过,将以特别决议案方式提请11月10日召开的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若收购完成,这三家村镇银行将成为中原银行分支机构。
显然中原银行收购区域小银行,是市场扩张与政策驱动下的战略选择。
通过并购能快速突破地域限制,以较快速度获取本地牌照、客户网络和存款基础,实现规模扩张。在金融供给侧改革深化背景下,此举也顺应了监管推动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导向。
规模越做越大,但是中原银行在精细化管理上却频出疏漏。
03高层“动荡”
2025年以来,中原银行年内更迭6位核心管理层,4位副行长中2位从行长助理提拔、“85后”高管不到3年完成了从“行助到副行长”的跃升,多年“老臣”,重新回归高管层。
10月20日,中原银行近日公告称,因工作调整,行长刘凯不在担任该行行长职务,辞任后,刘凯不在中原银行担任任何职务。
同日,中原银行董事会已审议通过聘任周锋担任该行行长及建议委任周锋为第三届董事会执行董事。待监管核准后,周锋将与51岁的董事长郭浩组成新班子,共同执掌中原银行。
此前,河南金融监管局还核准了中原银行“老将”张克的行长助理任职资格。早在4月份,河南省政府决定任命周丽涛、姚辉元、刘清奋、王天奇为该行副行长。其中姚辉元是四人中唯一从外部空降的副行长。
从高管薪酬看,上半年中原银行关键管理人员的合计薪酬为755.8万元,比2024年同期减少236.4万元,降幅23.83%。
高层的变动显然会导致战略方向摇摆,内部管理的决策及沟通成本变高,可能削弱经营连续性,埋下风险隐患,不利于银行的稳健与持续发展。
04增长失速
一面收购,一面高层变动,这家资产规模超1.4万亿的城商行,上半年业绩表现却并不理想,不良贷款率为2.01%,虽然较年初下降1个基点。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上市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23%。中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较高。
根据半年报披露,截至上半年末,中原银行有45.56亿股内资股股份存在质押,占已发行普通股股份总数的12.46%,此外,还有8.55亿股内资股股份被司法冻结。
截至2025年6月末,中原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01%,虽然较年初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同期城商行不良贷款率的平均水平1.76%。202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为143.5亿元。
该行不良率高于2%,此前也出现过相同经营情况。2022年-2024年,中原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93%、2.04%、2.02%。
从上半年不良贷款行业分布看,住宿和餐饮业不良率最高达5.53%,不过较2024年末的6.09%,已经明显下降。
此外,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增长突出,从2024年末的4.42%升至5.03%,中原银行对此解释是市场需求下滑,企业债务到期压力较大。
2025年上半年,中原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5.63亿元,同比下降3.07%,实现净利润21.29亿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但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0.78%。
在资本市场,中原银行股价持续承压,长期处于“破净”状态。尽管其资产规模已突破万亿,但股价与估值均未能充分反映,流动性也相对不足,凸显了资本市场对中小银行股的谨慎态度。
在区域经济转型及金融银行业周期影响下,其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加大,银行业净息差普遍收窄,持续挤压其利润空间,使得盈利增长放缓。
与此同时,该行内部治理与合规体系的有效性屡受考验。近期因贷款管理、资金流向监控等问题接连受到监管处罚,暴露出其在风险控制与合规经营环节存在明显短板,高层贪腐相关问题也引发大众关注。
内外压力交织之下,其股价在资本市场表现平平,反映出投资者对其资产质量与增长潜力的谨慎预期。
随着中原银行新领导班子的就位,未来的战略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会走向何方?
加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