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

鲟龙科技闯关港股的“黑金”陷阱:35%全球份额背后的七重风险链

科技与消费

|
  16亿生物资产与80%海外收入构筑的资本高塔下,一场养殖池中的蝴蝶效应正在酝酿。
  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鲟龙科技”)的招股书描绘了一幅令人眩目的图景:2024年全球鱼子酱市场35.4%的份额,净利润率高达48.4%,超越贵州茅台的盈利能力。然而,这份闪耀的数据背后,生物资产的脆弱性与地缘政治的阴影正交织成一张风险巨网。三次A股IPO的失败史(2012年、2018年、2022年),如同一道道未愈的伤疤,警示着资本盛宴下的结构性危机。
  一、
  生物资产:16亿“游动的定时炸弹”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鲟龙科技生物资产规模高达16.08亿元,占流动资产的64.3%。这些鲟鱼需养殖7-15年方可成熟取卵,其价值极易受自然灾害与疾病冲击。2024年7月,辽宁子公司因洪灾导致鲟鱼异常死亡,直接造成2487.9万元公允价值损失,毛利率骤降至-2.9%。
  更严峻的是,鲟鱼疾病防控存在天然矛盾:规模化养殖虽提升效率,却加剧疫病传播风险。鲟龙科技宣称鲟鱼年均成活率超97%,但这一数据建立在“生态网箱+陆地流水”的混合养殖模式上。若水温突变或饵料营养失衡,鱼病爆发可能引发存货价值坍塌,进而冲击收入与现金流的稳定性。
  二、
  海外依存症:80%收入悬于地缘政治钢丝
  鲟龙科技的“国际化成功”实为双刃剑。2022-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76.7%-80.9%,客户遍布46国,涵盖汉莎航空、米其林餐厅等高端渠道。然而,这一结构使其深度暴露于三重风险:
  贸易制裁连锁反应:俄乌冲突已引发全球农产品贸易动荡,若欧美扩大对华食品进口限制,鱼子酱可能成为“奢侈品制裁”标的;
  认证壁垒高企:欧盟IFS、英国BRC等食品安全认证是进入航司及五星酒店的“入场券”,但认证成本与合规风险持续攀升;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