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

降本增效提升物流业活跃度

经济日报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1月份至5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38.7万亿元,同比增长5.3%;5月份当月增长5.0%,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波动幅度环比有所收窄。未来如何更有效地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需在提高物流业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近年来,我国物流发展质效稳步提升,运行态势持续向好,物流业通过政策引导、区域实践和技术创新,初步构建起高效、开放的现代物流体系。此前发布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处理好调整结构与深化改革、建强网络与畅通末梢、打造枢纽与优化布局的关系。这一表述旨在从全局高度推动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效降低,为各地区各部门降本增效指明方向。例如,浙江省依托数字化服务功能,大力发展“5G+智慧仓储”“AI+港口调度”等业务场景,持续挖掘物流技术性降本潜力,从“体力活”向“脑力活”转变。又如,广东省完善县域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直供、农超对接、生鲜电商等流通新模式,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领域损耗,大大提高物流运输效率。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物流业也面临多重挑战。例如,综合成本居高不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区域发展不均衡,东西部物流基础设施与损耗率差距显著;末端配送矛盾凸显,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以及冷链断链问题尚未根治;等等。因此,应进一步深化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构建起一体化、标准化、精益化的物流服务体系,持续增强物流业活跃度。

  

优化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相关省市应借助高效物流体系实现产品快速通达海内外市场,带动上下游零部件供应商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当地产业多元化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差距。统筹优化枢纽布局,指导各省市科学规划物流枢纽功能定位,强化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着力破解东部节点过密、中西部通道单一的结构性矛盾,重点完善内陆地区冷链仓储、多式联运等枢纽设施功能短板。强化枢纽网络协同,加强东西部跨区域业务协同与政策联动,推动铁路物流基地、内河港口等节点与“通道+枢纽+网络”体系的深度衔接,提升全国物流网络均衡性。提升综合服务效能,依托重要物流节点打造智慧化集疏运系统,优化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衔接效率,增强枢纽资源整合与供应链服务能力,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供基础支撑。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