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

中经评论:美国降息之争走向何方

经济日报

|
  

今年以来,美国政府与美联储之间围绕是否应该尽快降息的问题展开博弈,从唇枪舌剑到人事变动,已从政策分歧升级为关于美国经济治理方向的较量,牵动着全球市场的神经。这场纷争未来走向值得密切关注。

  

本届美国政府就职以来,频频向美联储施压,希望迅速推动大幅降息。有分析认为,三重现实压力让本届美国政府对降息的需求尤为迫切。

  

首先是财政压力。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联邦政府2024财年债务利息支出约1.1万亿美元。随着国债总额的不断攀升,利息支出还将进一步增加。8月10日,美国国债总额突破37万亿美元,且增速未见丝毫放缓。这种局面下,美国政府尤其看重降息对缓解财政负担发挥的作用。

  

其次在美国政治周期驱动下,降息的紧迫性被强化。通常降息能在短期内刺激股市上涨,创造“经济繁荣”。本届美国政府就职以来争议不断,国内民调持续下行,这对2026年中期选举选情不利,因此希望尽快大幅降息刺激经济,彰显政绩,从而为2026年中期选举铺路。

  

此外,美国政府寻求货币宽松对冲加征关税带来的副作用。比如,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举措推高了企业成本,而降息客观上可降低融资成本,美国一些人试图以此抵消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滞胀风险。

  

一面大幅加征关税,一面又极力推动降息,这种策略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关税推高通胀,而降息却需要低通胀环境,如果在高通胀环境下强行推动降息,二者叠加可能触发“工资—物价螺旋上升”,引起更严重的通胀问题。这也成为美联储坚持不降息的重要理由之一。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面对特朗普政府施压,迟迟“按兵不动”。一方面,通胀仍是美联储决策的重要考量之一。核心PCE物价指数在6月份同比上涨2.8%,高于预期的2.7%,为2月份以来最高水平,且8月份新增关税的影响尚未完全传导至消费端。美联储据此认为对通胀仍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美联储坚称就业市场仍具韧性,缺乏紧急干预的证据,这削弱了降息必要性。此外,美联储也反复强调“独立性”,认为若妥协于白宫,可能难以再取信于市场,会引发资本外逃,长期利率反而因通胀预期上升而提高,抵消降息效果。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