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

中经评论:农机出口何以创新高

经济日报

|
  

眼下的农机出口形势颇让行业振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额9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较去年同期提升22.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3.05亿美元,同比增长26.5%;进口6.8亿美元,大幅下降21%。

  

科技装备强是农业强国的重要特征,农业发达国家的农机装备普遍也很发达。在我国,农业丰收离不开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机就是农机装备。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更是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把农机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也就是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还有助于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变革。

  

出口增长体现了农机产业素质在提升。2021年起,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手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如今,我国能针对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和农艺特点,进行定制化农机开发,并不断提升产品性价比。例如,针对非洲高温多尘环境,对中小型拖拉机进行改良,新产品比欧美产品更具性价比,成为非洲农民的新宠。种种现象表明,我国农机出口正从传统的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技术驱动、市场细分并重阶段,智能化、定制化成为关注点。

  

就在2年前,农机行业曾面临严峻形势。2023年,受需求低迷影响,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效益滑坡,出口额下降,农机工业增速陷入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的低谷。激烈的竞争让行业重新洗牌,加上“优机优补”“更新补贴”“一大一小”等重点政策落地,不仅刺激了国内市场的升级换代,也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了今天的成绩。

  

出口增长固然可喜,但不能盲目乐观。仅就出口而言,有一些因素也要考虑到。从地域上看,出口市场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发达国家市场的渗透率不足;从结构上看,出口的拖拉机里,大马力占比低,而进口的农机里,大马力占比高。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门槛,涉及排放标准和噪声指标,使我国部分农机产品难以进入。此外,国际物流成本高企等因素也影响利润空间。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