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国际财经

|国际财经

应对“双向风险” 美联储政策“平衡术”难度越来越大

经济日报

|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以下简称“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00%至4.25%之间。这是美联储自2024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

  

对于美联储的降息节奏,美国政府早有不满。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在社交平台上批评美联储降息太慢、力度太小,常挂在他嘴边的理由是“美国不存在通胀”。

  

在今年8月举行的全球央行年会上,一直对降息持谨慎态度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联储开始“将对就业的忧虑置于通胀之上”,被各界视为重要的政策转向信号。从中不难发现,从美国政府到投资者都认为,通过通胀和就业两大指标评估美联储利率政策理所当然。其背后的逻辑是,通胀和就业共同支撑起了美联储的政策框架。

  

不过,这一政策框架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设计好的,而是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20世纪初,美国银行体系频繁遭遇挤兑潮,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创设中央银行体系来收拾破产银行这堆“烂摊子”。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由此成立。此时的美联储,作用是为银行体系提供资金支持,防止局部风险演变成系统性灾难。

  

然而,1929年经济大萧条爆发,美联储未能有效遏制经济崩溃。这使得美国政府意识到,美联储的功能存在明显局限,仅仅将其视作“最后贷款人”是不够的,需要通过立法使其在货币和信贷调控中发挥更大作用。经过一系列改革,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成立,标志着美联储有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控货币政策的权力。

  

要制定政策,自然需要明确政策目的。从今天的视角看,美联储的政策目的在最初几十年里并不稳定。直到20世纪70年代,聚焦就业和通胀的政策框架才开始逐渐成型。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