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国内财经

|国内财经

这十年,中国换了一种增长逻辑

时代周报 李杭、阿力米热

|
  

你的感官比数据更容易记住变化。

  

十年前,雾霾曾是北京市民最头疼的困扰。尤其一到秋冬,重污染预警一拉响,PM2.5 口罩就成了出行标配,后来才知道,这是 PM2.5 年均 80 微克 / 立方米的真实体现。

  

而现在,“北京蓝”成了天然滤镜。窗外是透亮的蓝天衬着白云,阳台上的衣服被太阳晒得软乎乎,全是阳光的味道。

  

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官体验,有实验室的滤膜作为见证。

  

今年两会“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展示过一灰一白的滤膜,对应的是北京 PM2.5 年均浓度从每立方米近90微克降至30.5微克的结果。

  

从“霾里看景”到“蓝天常在”,联合国环境署甚至将其称为“北京奇迹”。

  

当然,这只是中国空气质量变化的一个缩影。

  

  

数据能佐证。与10年前相比,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6%,重污染天数减少92%;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1%提高到90.4%;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

  

绿意也在加速生长。“十四五”期间,中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的面积,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

  

生态的蜕变正在改写着经济发展的逻辑:清洁能源加速替代化石能源,传统产业向低碳化迭代,市场化减排机制持续发力。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里的一组数据,给出了最直观的注解。

  

清洁能源发电3.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16.4%;火电煤耗降0.2%,电石能耗降0.8%。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后,万元GDP能耗降3.8%。全国碳市场成交1.89亿吨、181.1亿元。

  

曾几何时,工业的脉搏由煤炭强力驱动,天空的颜色常被烟尘遮蔽。如今,天空变得更蓝,河流变得更清,这些身边可感的变化,其底层逻辑正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向。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