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高校25名学生的暑期实践:在成都,挑战50元生存15天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李沁桦 实习生 田沙莎 摄影报道
如何用50元在成都生存15天?
一群来自浙江的大学生,正在成都进行一场“自讨苦吃”的生存挑战。
7月15日,经历了近30小时的火车硬座,来自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25名学生和6名带队老师,从浙江金华出发,抵达成都,开启为期15天的暑期实践活动。
他们需要用50元的启动资金,每三天换一份工作,为自己挣得接下来15天的生存所需,并把结余的钱捐献给公益机构。
在此规则下,他们只能选择日结工资。这也意味着,一开始,大部分学生只能在饭店打工,获得50元到150元不等的日薪。
暑期实践:
用50元生活15天,“我不会,但我可以学”
凌晨五点半,在武侯祠附近的一家青年旅舍里,25个学生挤在一个小房间里,起床、跳操、唱歌,聚在一起互相加油打气,然后各自出发前往工作地。
学生们挤在青旅分享自己的一天见闻。受访者供图
有人选择走路跨区上班,每天需要步行三万步;有人为了省钱,每天只吃两个馒头。为了说服店家接受苛刻的日结条件,他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介绍自己的“就业体检”实践活动。
之所以叫“就业体检”而非“就业体验”,带队老师朱琳介绍说,“体验意味着可以随时放弃,而体检是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勉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们有一句口号,听起来有点像传销,这句话是‘我不会,但我可以学’。”
第一天没有找到工作,来自工学院的大二学生刘云逸很挫败。他在一条小吃街游荡了一整天,最后只有一位老板娘给了他一碗面。
“我被拒绝的时候没什么感受,但看到那碗面,面上全是肉,还有两个煎蛋,我一下子有点忍不住了。”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李沁桦 实习生 田沙莎 摄影报道
如何用50元在成都生存15天?
一群来自浙江的大学生,正在成都进行一场“自讨苦吃”的生存挑战。
7月15日,经历了近30小时的火车硬座,来自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25名学生和6名带队老师,从浙江金华出发,抵达成都,开启为期15天的暑期实践活动。
他们需要用50元的启动资金,每三天换一份工作,为自己挣得接下来15天的生存所需,并把结余的钱捐献给公益机构。
在此规则下,他们只能选择日结工资。这也意味着,一开始,大部分学生只能在饭店打工,获得50元到150元不等的日薪。
暑期实践:
用50元生活15天,“我不会,但我可以学”
凌晨五点半,在武侯祠附近的一家青年旅舍里,25个学生挤在一个小房间里,起床、跳操、唱歌,聚在一起互相加油打气,然后各自出发前往工作地。
学生们挤在青旅分享自己的一天见闻。受访者供图
有人选择走路跨区上班,每天需要步行三万步;有人为了省钱,每天只吃两个馒头。为了说服店家接受苛刻的日结条件,他们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介绍自己的“就业体检”实践活动。
之所以叫“就业体检”而非“就业体验”,带队老师朱琳介绍说,“体验意味着可以随时放弃,而体检是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勉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们有一句口号,听起来有点像传销,这句话是‘我不会,但我可以学’。”
第一天没有找到工作,来自工学院的大二学生刘云逸很挫败。他在一条小吃街游荡了一整天,最后只有一位老板娘给了他一碗面。
“我被拒绝的时候没什么感受,但看到那碗面,面上全是肉,还有两个煎蛋,我一下子有点忍不住了。”
他本来以为发传单和端盘子很容易,但事实却和他想象的不一样。走进一家店,被拒绝,再走进一家店,再被拒绝,他尝试了四五十次,最后才找到一份临时保安的工作。在当天晚上九点的小型报告会上,他是最有感触的人,“靠体力劳动,脚踏实地得到报酬,是最真实的。”
一名学生在饭店打工。受访者供图
刘云逸向记者展示,目前小组里同伴中最赚钱的工作是为别人拍摄和剪辑视频。去年参与过就业体检的大三学生姚琛总结说,“每年的实践经验都表明,在初期大家只能找到服务员和洗碗工的工作,但到了实践中期和出社会后,慢慢地大家就会找跟自己专业更对口的工作,变得更得心应手。”
据了解,该校暑期 “就业体检” 实践活动开始于 2009年,至今已开展15期,生存挑战的地点从早期的浙江省内拓展到北京、上海、长沙,以及今年选定的目的地成都。
在出发前,每个报名参加的人都被告知,起始资金只有50元,需要在接下来的15天,每三天换一次工作,为自己挣房费和生活费。如果在第三天交房租时还没有找到工作,则会被送回家,离开实践活动。
“对于他们来说,身体和心理的磨砺之外,就是提前了解到社会相关的资源和途径,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但是很辛苦,也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方式。”带队老师朱琳介绍说。
教育专家:
“吃苦训练”不宜推广,需要更系统科学的设计
这类主打极限的教育类生存挑战,是否值得推广?对学生是否真的有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类似的生存挑战活动早有先例,活动设计并不新颖且价值有限。三天一换工作的设计存在很大问题,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工作本身。
“高校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生存意识,应该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社团活动和心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深层次训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不是以脱离日常生活的‘吃苦训练’进行。”
熊丙奇认为,国外部分高校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实践教育模式,经验表明,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前期规划设计、导师针对性指导和迭代优化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师资和持续的系统性训练。
著名教育专家纪大海则指出,对于社会实践的形式探索,社会应该具有一定的宽容心。“但是极端性的活动可能会给参与者带来过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任务不应该过于单一和短暂,也应该因人而异。”
纪大海表示,实践活动过于强调竞赛性质,可能会偏离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目标。
他建议,实践活动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考虑活动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安全性,将大学生放置在更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才能让他们找寻到真正的生活和自我价值。
加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