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业内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订单数量与市场关注度快速攀升,行业正从“能跑能跳”的技术展示,转向“能干活、能交付”的现实检验。
然而,繁荣的表象背后,产业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考验。
一、行业热潮:订单快速增长
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已超过83个,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无论数量还是金额都有显著增长。
头部企业集中效应明显。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合计拿下总成交金额的六成,其中宇树科技以7次直接中标位居首位。6月,中国移动旗下子公司采购项目刷新纪录,总金额达1.24亿元,涵盖全尺寸和小尺寸人形机器人。7月,优必选又中标觅亿汽车9051万元项目,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单笔订单金额新高。
订单增长的背后,是工业、教育科研、康养陪护等应用场景的快速拓展。高校、科研院所仍是主要采购方,而工业应用正在成为新的突破口。
二、短期困境:交付与标准化仍是挑战
虽然订单数据令人振奋,但交付能力与产业链成熟度,依旧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
一些企业直言,量产前提是商业化能力,机器人必须“有用”。当前AI智能化水平尚未达到通用人工智能阶段,在复杂场景下的理解与执行仍有局限。
此外,产业链的标准化不足也增加了量产难度。不同厂商各自定义零部件标准,供应商往往难以规模化盈利。行业人士认为,“先有标准化,才有真正的量产”,否则产业很难形成统一的生态。
因此,短期内虽然订单激增,但实际交付和规模化运营仍需时间。
三、投资风向:资本更看重交付与场景闭环
2025年,被业内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订单数量与市场关注度快速攀升,行业正从“能跑能跳”的技术展示,转向“能干活、能交付”的现实检验。
然而,繁荣的表象背后,产业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考验。
一、行业热潮:订单快速增长
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的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已超过83个,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无论数量还是金额都有显著增长。
头部企业集中效应明显。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合计拿下总成交金额的六成,其中宇树科技以7次直接中标位居首位。6月,中国移动旗下子公司采购项目刷新纪录,总金额达1.24亿元,涵盖全尺寸和小尺寸人形机器人。7月,优必选又中标觅亿汽车9051万元项目,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单笔订单金额新高。
订单增长的背后,是工业、教育科研、康养陪护等应用场景的快速拓展。高校、科研院所仍是主要采购方,而工业应用正在成为新的突破口。
二、短期困境:交付与标准化仍是挑战
虽然订单数据令人振奋,但交付能力与产业链成熟度,依旧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
一些企业直言,量产前提是商业化能力,机器人必须“有用”。当前AI智能化水平尚未达到通用人工智能阶段,在复杂场景下的理解与执行仍有局限。
此外,产业链的标准化不足也增加了量产难度。不同厂商各自定义零部件标准,供应商往往难以规模化盈利。行业人士认为,“先有标准化,才有真正的量产”,否则产业很难形成统一的生态。
因此,短期内虽然订单激增,但实际交付和规模化运营仍需时间。
三、投资风向:资本更看重交付与场景闭环
在行业泡沫与成长并存的阶段,投资人的判断正在趋于理性。具备真实场景闭环和交付能力的主机厂更受追捧,而缺乏应用落地的“纯概念项目”融资难度显著提升。
这意味着,单纯的技术展示不再能吸引资本。能够把机器人真正应用到产线、医院、商场等场景中,并建立起交付能力和商业模式的企业,才有望率先突围。
四、首程的角色:资本与场景结合的推动者
2025年上半年,首程控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31亿港元,同比增长36%;其中资产运营收入5.11亿港元,同比增长26%,资产融通收入2.20亿港元,同比大增69%,已成为拉动整体业绩的重要引擎。归母净利润达到3.39亿港元,同比增长30%;经调整EBITDA为5.87亿港元,同比增长22%。在资本市场波动的背景下,公司依然保持了稳健增长,显示出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双重提升。
首程控股的财务结构同样极具韧性。据8月31日公开路演,公司目前现金储备超过80亿港元,并已清偿所有银行贷款,有息负债率仅7.9%,安全垫极强。同时,公司连续三年获中诚信国际与联合资信AAA主体评级。股东回报方面,2025财年累计派息11.59亿港元,股息率超过10%,并已完成超过4,000万股回购,进一步彰显了管理层对长期价值的坚定信心。
在这一背景下,首程控股(0697.HK)选择了“资本+场景”的双重卡位路径。
通过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首程已投资布局了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松延动力、星海图、加速进化、万勋科技等头部企业,覆盖人形机器人整机、大模型、运动控制和核心零部件。
更具特色的是,首程并不满足于资本层面的押注,而是通过自身的产业资源推动应用落地:
在工业端,与阿尔特汽车合作,将机器人引入新能源汽车产线装配和检测;
在智慧交通,与万勋科技联合打造的成都ICD自动充电体验站已经投入使用;
在医疗健康,首钢医院已引入手术机器人,进入临床手术与教学训练;
在消费场景,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期间的“首程机器人科技体验店”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在零售网络,首程正在探索“机器人4S店”模式,计划构建展示、销售、维修与体验一体化的渠道。
这些应用场景让首程在机器人产业链中扮演了独特角色:既是资本投资人,又是落地推动者。
值得关注的是,首程控股在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也迈出了关键一步。8月31日,公司宣布通过全资子公司首沃投资设立 首程机器人先进材料产业有限公司,专注于电子皮肤、腱绳、轻量化PEEK等核心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此举不仅补齐了机器人产业链在性能和成本控制方面的短板,也将通过材料创新赋能下游整机和应用,进一步完善“材料—整机—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
从投资到应用,再到上游材料补链,首程控股已初步完成机器人全产业链的战略卡位。上游通过材料公司布局核心环节,中游依托产业基金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松延动力、星海图、加速进化等头部企业,下游则在汽车、医疗、交通等多个场景推动落地应用。资本、材料、技术与场景的全链条协同,正在为公司打造独特的产业护城河。
五、展望:产业仍在早期,但趋势确定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未来2–3年,机器人产业有望像新能源车十年前一样,从小批量试点走向大规模量产。东方证券分析认为,工业端应用有望率先形成商业闭环,而服务与消费端则需更长的验证周期。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到2030年将接近34万台,2035年更将超过500万台。
这意味着,眼下的订单和落地只是开始,产业爆发仍在前方。
“2025,人形机器人元年”并不是一个噱头,而是行业真实进入商业化落地的拐点。订单增长、交付挑战、标准化不足,构成了当下行业的真实图景。
随着AI和机器人产业全面进入“应用兑现”阶段,首程控股正站在产业爆发的前沿。公司既有基础设施业务带来的稳定现金流,又有机器人全产业链布局带来的高成长性,形成典型的“杠铃型”增长模式。康雨表示:“机器人是新时代的智能基础设施。首程控股不仅要做产业投资者,更要成为全链条的推动者与服务商。我们有信心依托资金、资本与场景的联动优势,引领中国机器人产业走向新的高度。”随着宇树科技IPO临近、机器人4S店模式推进以及先进材料公司的成立,首程的千亿征程已全面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