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消费

|消费

增加耕地不能做表面文章

中国经济网 佚名

|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在增加耕地面积时,存在不顾实际,拔苗砍树“一刀切”行为,受到社会关切。自然资源部近日明确要求,坚决防止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态和人居环境、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等突破红线底线行为,同时杜绝不顾农业生产实际,拔苗砍树、填坑平塘等“一刀切”行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明确,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近年来,有关部门针对清理整治大棚房、乱占耕地建房和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但是,耕地乱象仍屡禁不止,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落到实处。各省区市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必须保住,不能再下降。

  

  耕地保护不能搞形式主义。在25度以上陡坡地、重要水源地15度以上坡地开垦耕地的,其实并没有增加农业产能,反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压力。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流入耕地,错误理解了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进出平衡政策的要义。2022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显示,陕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现象严重,却违背自然规律安排大量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分析起来,类似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增加耕地面积之举,实则会欠下产能亏损账、生态亏欠账,是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双重不负责。

  

  在耕地问题上,要尊重自然规律,深怀敬畏之心。个别地方只强调账面上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不管不顾后期耕作利用情况,造成耕地再次流失。政策提倡挖掘潜力增加耕地,并不意味着要过度开发、不当开垦,否则既无助于提高当下的农业产能,也不利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因此,实施补充耕地项目,应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既不能在生态保护红线、林地管理、湿地、河道湖区等范围开垦耕地,也不能脱离实际、不顾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强行打陡坡地的主意。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