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3日,全球科技巨头英伟达大跌9.5%,市值单日蒸发了近3000亿美元,创下公司历史上最大跌幅,这也让英伟达股价跌至三周以来的最低点。
其实英伟达早前发布的第二季度业绩超出了分析师预期。本季度的业绩展望也超出分析师预期,只不过没有满足投资者越来越高的预期。全球最大的评级公司晨星维持其105美元的公允价值估计,与9月3日收盘时108美元相比略微下跌。
但晨星对英伟达的业绩保持信心,给予英伟达“宽护城河”评级,以时间换空间几乎是确定的。
拥有“宽护城河”评级的英伟达继续保持增长,公司报告了第二季度业绩和第三季度预测,均超出了我们之前的预期和FactSet的共识估计。我们对英伟达的信心保持不变,因为GPU(图形处理器)和数据中心产品(用于运行人工智能)的需求仍在增长,英伟达正在其中获益。
不过,英伟达的盈利表现不像过去几个季度那样令人瞩目,这也是业绩公布后,股价出现下跌的主要原因。
我们维持对英伟达美股105美元的公允价值估计。 短期内,我们认为,英伟达仍将有新的GPU生产能力上线,为DC(数据中心)每个季度带来数亿美元的收入。然而,我们的公允价值估计主要是基于全球科技公司对于AI的需求高增,以及英伟达客户对于英伟芯片的大量需求。我们对英伟达保持“高不确定”评级,因为这两种假设都将是不透明的,并且在未来几年或将会发生变化。
季报显示,英伟达7月份的收入为300亿美元,环比增长15%,同比增长122%,超出了280亿美元的业绩指引。DC部门的收入为263亿美元,同比增长154%。
公司管理层预计,2024年第四财政季度,Blackwell的收入或将达到“数十亿美元”,并且管理层预计,在2025财年下半年,Hopper的出货量和收入将继续增长,因为客户在等待Blackwell的同时不会暂停购买Hopper。
编者按
9月3日,全球科技巨头英伟达大跌9.5%,市值单日蒸发了近3000亿美元,创下公司历史上最大跌幅,这也让英伟达股价跌至三周以来的最低点。
其实英伟达早前发布的第二季度业绩超出了分析师预期。本季度的业绩展望也超出分析师预期,只不过没有满足投资者越来越高的预期。全球最大的评级公司晨星维持其105美元的公允价值估计,与9月3日收盘时108美元相比略微下跌。
但晨星对英伟达的业绩保持信心,给予英伟达“宽护城河”评级,以时间换空间几乎是确定的。
拥有“宽护城河”评级的英伟达继续保持增长,公司报告了第二季度业绩和第三季度预测,均超出了我们之前的预期和FactSet的共识估计。我们对英伟达的信心保持不变,因为GPU(图形处理器)和数据中心产品(用于运行人工智能)的需求仍在增长,英伟达正在其中获益。
不过,英伟达的盈利表现不像过去几个季度那样令人瞩目,这也是业绩公布后,股价出现下跌的主要原因。
我们维持对英伟达美股105美元的公允价值估计。 短期内,我们认为,英伟达仍将有新的GPU生产能力上线,为DC(数据中心)每个季度带来数亿美元的收入。然而,我们的公允价值估计主要是基于全球科技公司对于AI的需求高增,以及英伟达客户对于英伟芯片的大量需求。我们对英伟达保持“高不确定”评级,因为这两种假设都将是不透明的,并且在未来几年或将会发生变化。
季报显示,英伟达7月份的收入为300亿美元,环比增长15%,同比增长122%,超出了280亿美元的业绩指引。DC部门的收入为263亿美元,同比增长154%。
公司管理层预计,2024年第四财政季度,Blackwell的收入或将达到“数十亿美元”,并且管理层预计,在2025财年下半年,Hopper的出货量和收入将继续增长,因为客户在等待Blackwell的同时不会暂停购买Hopper。
在业绩指引中,英伟达预计,10月份的收入将达到325亿美元,环比增长8%,同比增长79%。英伟达的主要AI客户仍然打算在AI资本支出上进行大量投资,英伟达仍会将其中大部分收入囊中。
基于第三季度的指导,我们的模型显示第三季度DC收入将再增长30亿美元,达到294亿美元。我们估计第四季度(2025年1月结束)的增量DC收入为44亿美元,达到338亿美元。第四季度的预测高于我们之前的估计,因为不仅Hopper的收入持续增长,Blackwell也将获得收入。
当我们展望2026财年——也就是2025年自然年——我们仍然预期,会随着越来越多的GPU供应上线,营收将逐季增长。
我们仍然认为英伟达是GPU和相关软件(CUDA)领域的领导者,在AI训练领域,没有其他公司可以与英伟达竞争。不过,英伟达管理层的态度更加谦虚,他们认为,其40%的GPU被用于AI推理,这是AI领域里比训练更大、更具竞争力的部分。
在DC收入的全球市场构成中,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环比增长,但受到美国法规的限制,出口比例仍远低于之前的20%左右的水平。
英伟达管理层表示,来自政府部门的DC收入今年将超过100亿美元,高于上个季度宣布的“数十亿美元”的估计。我们对这个前景感到乐观,并倾向于认为这样的收入在长期内具有粘性,因为它不会依赖于政府机构在AI领域的营收水平。
(作者系晨星公司策略师。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