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日前消息,该所科研团队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为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的关键难题提供了新路径。科研人员介绍,基于该材料构建的一体化柔性电池表现出优异的抗弯折性能,可承受20000次反复弯折。当将其作为复合正极中的聚合物电解质使用时,复合正极能量密度提升达86%。未来有望为人形机器人、电动航空、电动汽车等领域带来更安全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兴业证券表示,2025年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进程有望持续加速。凭借高能量密度、卓越安全性及宽温域适应性等核心优势,固态电池不仅能够逐步替代现有液态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更有望开拓低空、机器人和数据中心等新兴市场。
据了解,固态锂电池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是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方向。但其固-固界面接触不良导致离子传输阻力大,制约应用。研究团队利用聚合物分子设计灵活性,在主链上同时引入具有离子传导功能的乙氧基团和电化学活性的短硫链,制备出在分子尺度实现界面一体化的新材料。该材料兼具高离子传输能力,还能在不同电位区间实现离子传输与存储行为的可控切换。基于该材料构建的一体化柔性电池抗弯折性能优异,可承受20000次反复弯折。
机构研报表示,2025年1-8月,中国锂电产业链投资额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现已成为锂电行业最热门的投资赛道。随着锂电设备企业披露半年报,固态电池作为新技术被频繁提起,设备公司从今年6月起开始陆续给下游厂商交付固态电池相关设备,且今年上半年固态设备订单快速增长,这都预示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机会也日益凸显,设备端作为整个产业资本开支的最上游,必将率先受益。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日前消息,该所科研团队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突破,为解决固态电池界面阻抗大、离子传输效率低的关键难题提供了新路径。科研人员介绍,基于该材料构建的一体化柔性电池表现出优异的抗弯折性能,可承受20000次反复弯折。当将其作为复合正极中的聚合物电解质使用时,复合正极能量密度提升达86%。未来有望为人形机器人、电动航空、电动汽车等领域带来更安全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兴业证券表示,2025年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进程有望持续加速。凭借高能量密度、卓越安全性及宽温域适应性等核心优势,固态电池不仅能够逐步替代现有液态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应用,更有望开拓低空、机器人和数据中心等新兴市场。
据了解,固态锂电池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是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要方向。但其固-固界面接触不良导致离子传输阻力大,制约应用。研究团队利用聚合物分子设计灵活性,在主链上同时引入具有离子传导功能的乙氧基团和电化学活性的短硫链,制备出在分子尺度实现界面一体化的新材料。该材料兼具高离子传输能力,还能在不同电位区间实现离子传输与存储行为的可控切换。基于该材料构建的一体化柔性电池抗弯折性能优异,可承受20000次反复弯折。
机构研报表示,2025年1-8月,中国锂电产业链投资额快速增长,固态电池现已成为锂电行业最热门的投资赛道。随着锂电设备企业披露半年报,固态电池作为新技术被频繁提起,设备公司从今年6月起开始陆续给下游厂商交付固态电池相关设备,且今年上半年固态设备订单快速增长,这都预示着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机会也日益凸显,设备端作为整个产业资本开支的最上游,必将率先受益。
EVTank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电解液含量低于10%)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在整体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10%左右,其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
应用端方向上,新能源汽车因其作为缓解能源短缺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而备受瞩目。电池技术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安全性和经济性,为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广泛普及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
国内新能源车企加速布局全固态电池路线,多数头部车企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2026年实现装车,2027年进入小批量生产。宁德时代、比亚迪、清陶能源、LGES等均已启动中试线建设,逐步向百兆瓦-吉瓦级量产导入。
海外方面,欧洲新能源车需求持续向好:在英国、意大利等国家补贴政策重启以及车型供给持续优化背景下,欧洲新能源车需求持续走高。9月欧洲九国新能源车销量31.12万辆,同比+34%、环比+74%;新能源车渗透率31.8%,同比+5.8pct、环比+0.5pct。1-9月欧洲九国新能源车销量206.53万辆,同比+30%。
中金发布研报称,随着全固态电池向产业化导入阶段稳步迈进,设备端作为最先兑现的产业链环节处于“从验证到放量”的关键窗口期。车企或于2027年小批量全固态电池装车,测算2027年全固态电池设备增量市场空间或达到25亿元,并有望以122%的CAGR增长至2030年达到273亿元。
10月8日,丰田汽车全球官网发布消息称,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住友金属矿山”)与丰田汽车就量产用于纯电动汽车(BEV)的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此次合作推进研发进程。
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全固态电池相较于当前使用液态电解液的传统电池,具有体积更小、输出功率更高、寿命更长的潜力。应用于纯电动汽车时,全固态电池有望带来续航里程更长、充电时间更短、输出功率更高的性能提升。丰田汽车计划于2027年至2028年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纯电动汽车。
交银国际指,除了新能源汽车外,低空飞行、机器人和AI等新兴场景正在为固态电池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加速产业化落地,建议关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度及其带来的投资机会。
兴业证券表示,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背景下,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相继发布全固态电池技术解决方案,同时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的需求催化持续释放,多重利好叠加下,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提前加速。目前初代全固态电池材料体系已定型,材料性能和设备接近量产要求,预计25H2进入固态电池设备和材料企业定点的关键期,认为在固态电池设备端和材料端布局较为完善、验证进展较快的企业有望受益。
相关概念股
比亚迪(01211):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在全固态电池领域选择了硫化物复合电解质+高镍三元(单晶)+硅基负极(低膨胀)的技术路线。该路线旨在兼顾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及商业化潜力。今年2月,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表示,比亚迪将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
中创新航(03931):中创新航推出的“无界”全固态电池技术能量密度高达430Wh/kg,容量超过50Ah。这一技术在电池运行压力、寿命、功率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中创新航发布了顶流高能-超级飞行电池,第一代300Wh/kg飞行电池将于2025年上市,而能量密度为350Wh/kg的第二代飞行专用电池计划2026年上市。
广汽集团(02238):广汽集团的全固态电池采用100%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以上。这一技术利用第三代海绵硅负极和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实现了体积能量密度提升52%以上,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以上。此前,广汽集团宣布计划2026年实现装车。
宁德时代(03750):作为固态电池领域的全球龙头,公司采用“硫化物全固态+凝聚态半固态”双线并行战略,技术与量产能力行业领先。凝聚态电池已实现量产装车蔚来ET9、小米SU8等车型,能量密度达400Wh/kg,2025年上半年贡献186亿元营收;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
瑞浦兰钧(00666):瑞浦兰钧作为牵头单位申报的“长寿命、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项目成功入围浙江省2025年度“尖兵领雁+X”科技计划公示名单,该项目将推动公司全固态电池研发进一步提速和深化。在全固态电池领域,通过“尖兵领雁+X”科技项目,公司制作的全固态电芯能量密度预计超过400Wh/kg以上,产品将广泛应用于乘用车以及低空飞行器等新型应用领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