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业处于扩张性投资阶段时,企业即便利润仍处于高位,但大量资本开支会使得自由现金流大幅下滑或转为负值;相反,在扩张回落且存量产能逐步消化的阶段,资本开支下降和营运资金回笼会使得自由现金流先于利润实现修复。因此,自由现金流的拐点往往比扣非归母净利润的拐点提前若干季度,成为识别供给出清和进入下一个景气周期的重要信号。
周期性行业的盈利、现金流及估值呈规律性波动,其周期主要源于供给端——尤其是产能投放的滞后性,而非短期需求。产能建设与达产之间的时滞,导致行业反复经历紧缺与过剩的循环,驱动价格、利润和现金流周期性变化。
理解周期股投资的关键,在于把握资本开支与自由现金流的动态关系,而非单纯看利润。周期行业资本开支较为集中,会直接影响未来供给格局,进而决定价格与利润水平;自由现金流则更前瞻地反映企业真实资金状况。
基于此,可进一步辨析周期行业与周期成长股的现金流特征,并建立相应的投资判断框架。
自由现金流在周期研究中的优势
在周期性行业的分析框架中,自由现金流具有三方面的分析优势。第一,它直接等于经营性净现金流减去资本开支,因而真实反映了企业在某一周期位置上可供分配或偿债的资金量;第二,相较于会计利润,自由现金流不易被一次性项目或会计政策(如折旧计算、存货计价)干扰,更能反映企业现金生成与消耗的真实节奏;第三,由于资本开支通常领先于利润周期,自由现金流常在利润拐点之前出现先行信号,因此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正因为这些性质,将投资判断建立在自由现金流变化上,能够更有效地把握周期拐点并减少被利润表“滞后信息”误导的风险。
当行业处于扩张性投资阶段时,企业即便利润仍处于高位,但大量资本开支会使得自由现金流大幅下滑或转为负值;相反,在扩张回落且存量产能逐步消化的阶段,资本开支下降和营运资金回笼会使得自由现金流先于利润实现修复。因此,自由现金流的拐点往往比扣非归母净利润的拐点提前若干季度,成为识别供给出清和进入下一个景气周期的重要信号。
周期性行业的盈利、现金流及估值呈规律性波动,其周期主要源于供给端——尤其是产能投放的滞后性,而非短期需求。产能建设与达产之间的时滞,导致行业反复经历紧缺与过剩的循环,驱动价格、利润和现金流周期性变化。
理解周期股投资的关键,在于把握资本开支与自由现金流的动态关系,而非单纯看利润。周期行业资本开支较为集中,会直接影响未来供给格局,进而决定价格与利润水平;自由现金流则更前瞻地反映企业真实资金状况。
基于此,可进一步辨析周期行业与周期成长股的现金流特征,并建立相应的投资判断框架。
自由现金流在周期研究中的优势
在周期性行业的分析框架中,自由现金流具有三方面的分析优势。第一,它直接等于经营性净现金流减去资本开支,因而真实反映了企业在某一周期位置上可供分配或偿债的资金量;第二,相较于会计利润,自由现金流不易被一次性项目或会计政策(如折旧计算、存货计价)干扰,更能反映企业现金生成与消耗的真实节奏;第三,由于资本开支通常领先于利润周期,自由现金流常在利润拐点之前出现先行信号,因此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正因为这些性质,将投资判断建立在自由现金流变化上,能够更有效地把握周期拐点并减少被利润表“滞后信息”误导的风险。
具体来说,当行业处于扩张性投资阶段时,企业即便利润仍处于高位,但大量资本开支会使得自由现金流大幅下滑或转为负值;相反,在扩张回落且存量产能逐步消化的阶段,资本开支下降和营运资金回笼会使得自由现金流先于利润实现修复。因此,自由现金流的拐点往往比扣非归母净利润的拐点提前若干季度,成为识别供给出清和进入下一个景气周期的重要信号。
周期性行业的自由现金流特征
以农药行业为例,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自由现金流的峰值往往难以准确预测。这主要是因为农药产品的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如原材料成本、环保政策、国际市场供需以及季节性需求等,价格上涨的顶部区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很难事先精确判断。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行业现金流的底部通常处于一个相对可识别的区间。这是由于当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并长时间低于多数生产企业的边际成本时,部分高成本产能将逐渐退出市场——企业选择关停生产线或推迟扩产计划,从而推动供给收缩,使市场供需在较低水平上重新达到平衡。这一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周期底部提供了支撑。
然而,周期性行业也可能出现周期性特征减弱甚至阶段性“消退”的现象。以2015年后水泥行业为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行业新增产能受到严格约束,扩张性资本开支几乎归零,企业仅维持必要的持续性资本开支以保障运营。这使得行业波动幅度明显收窄,周期性有所淡化。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周期性的消退通常不是永久性的。一旦行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例如出现重大技术迭代、产能政策松动,或市场需求结构转型——便可能重新激发企业的投资意愿,开启新一轮资本开支与产能扩张,从而打破原有的供需平衡,使行业的周期性特征再次显现。2019年水泥行业进入了新的一轮扩张性资本开支,象征着该行业周期性消退的结束。
周期成长股的自由现金流特征
周期成长股是周期性行业中极具研究价值的一类企业。卓越企业能够在周期波动和循环往复中,通过不断优化自身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强化市场主导地位以及提升客户满意度,形成稳固的竞争优势。这些努力为企业在下一轮周期中奠定了更高的起点。
每当新周期开启时,这些企业能通过更强的盈利能力、更高的资本回报率以及更具吸引力的商业模式,保持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实现持续的价值增长。这种良性循环正是优秀企业的核心特质。
通过分析在跨越周期后自由现金流实现增长的企业,可以发现,这些企业的周期性自由现金流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
首先,自由现金流的周期底部出现上升的现象。周期行业的自由现金流高点往往受到市场供需、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大幅上升,甚至超出企业管理者的预期。然而,自由现金流的底部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生产成本、履约开支以及投资规模。最优秀的企业,在行业底部时刻的表现优于同行,随着周期底部的持续抬升,意味着企业可能在一个或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具体表现为:
一是技术创新:企业通过研发或引入新技术,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提升了单位产品的利润。
二是规模效应:随着产品规模的扩大和市占率的提升,企业在渠道建设和客户获取方面获得优势,一方面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有效增加现金流。
三是产业链并购和上下游一体化:企业通过并购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实现产业链的整体把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成本并有效增强市场的定价能力,进一步提升自由现金流的稳定增长。
四是业务多元化:企业通过拓展新产品或进入新的行业领域,实现了收入来源的多元化,降低单一业务周期波动的风险,从而推动自由现金流底部的增长。
其次,自由现金流的周期长度具有规律。在周期性行业中,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往往表现出特定的波动规律,其周期长度较为固定。产生这一规律的核心原因是产能扩张的时间跨度较为固定。在许多周期性行业,市场需求增长较为稳定但增速有限,而新产能的建设周期较长,这就形成了周期性的供给过剩和不足。例如,有色金属矿山建设可能需要3-5年,核电建设工期约为5-7年,而铁矿石的产能周期在7年以上。在新产线投入运营后企业将获得新的现金流入。因此,产能扩张时间决定了自由现金流的周期长度,形成较为显著且稳定的波动特征。
化工行业当下自由现金流特征
周期股最关键的周期性力量是资本开支。由于行业需求通常呈现缓慢增长的特征,因此真正决定周期波动的核心在于供给。当扩张性资本开支不断增加时,新增产能在数年后集中释放,往往导致阶段性供给过剩,从而压低价格和利润,使行业进入下行周期;而当资本开支收缩、供给出清,市场逐渐恢复供需平衡,价格和利润便随之修复,新一轮上行周期开启。
基于选取十家化工行业优秀公司组成的集合的现金流表现来看,这一规律得到了清晰体现:2024年一季度整体资本开支冲至高点,自由现金流同步跌至低位;随着资本开支回落,自由现金流快速回升,印证了供给出清后行业企稳的过程。
在周期运行中,自由现金流的拐点往往领先于扣非归母净利润。周期股的自由现金流底部通常出现在资本开支的最高点,比经营性净现金流底部要早,因此比扣非归母净利润的底部早几个季度;而自由现金流的顶部则出现在下一轮扩张性资本开支启动时,此时扣非归母利润往往仍在高位,因此自由现金流是扣非归母净利润的前瞻指标。这一点同样可以从公司集合中得到验证:2024年二季度自由现金流率先触底反弹,而扣非归母净利润仍处于下行通道,直到2025年一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初步呈现企稳迹象,充分显示了自由现金流的领先性。
因此,在周期股的投资中,当自由现金流触底回升而扣非归母净利润依旧下滑时,若能够预期企业资本开支顺利投产并转化为经营性现金流,这正是较好的投资窗口;相反,当企业进入新一轮扩张期,自由现金流开始下滑而扣非归母净利润仍处于高位时,则更适合考虑逐步兑现收益。结合当前情况,化工行业的代表性公司合计的自由现金流或已经在资本开支高峰过后率先修复,并带动扣非归母净利润逐步企稳,这意味着行业已走过供给出清阶段,正进入现金流改善向利润修复的过渡期。若后续产能释放能够顺利兑现经营性现金流,企业股东回报有望继续提升。
(作者为国联民生证券前瞻研究首席。文中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